小一適齡人口下降之我見 (續)

根據教育局學生人口統計,小學生總人數連續下跌6年,減幅逾14%。當局預計未來七年小學學額需求也會持續減少。去年十一月,筆者曾在《教師網》撰文,表示支持政府善用公共資源,停止資助因家長不選擇而收生不足之學校,並認為教育局加速推進小班教學,有助增加弱勢學校之收生人數。然而,情況在這數個月間出現比較急劇變化,故筆者再次就此題目撰文,表達最新觀點。

 

教育局於三月公布兩所津貼小學將於下一學年未能在小一派位下獲資助開辦小一班級,即俗稱獲派零班小一,並推出「 小學規劃未來路向優化方案」後,社會對於「殺校」之討論再次熱烈。筆者認為「殺校」之描述過於負面。一方面,政府並沒要求獲派零班小一之學校立刻停辦,只是因其收生表現欠佳而停止資助該校。若辦學團體有財政能力及興趣,是絕對有空間以私營方式繼續營運學校。另一方面,正如筆者於上一篇文章所言,是市場而非政府決定學校之去留。即使人口下降,部分傳統名校仍然廣受家長及學生歡迎,每年自行選校階段超額報名,並成功於每級開辦六班。相反,收生不足的,雖然不一定代表其辦學質素欠佳,但都是一些不受家長歡迎的學校。在各行各業,不受歡迎的產品或服務都難逃遭淘汰或需要大幅改革方能繼續生存之命運。套用到教育界,政府暫停對不受歡迎學校之資助,乃善用公帑之舉,符合現實需要。

 

反對政府上述政策的,大多從學生及教職員福祉兩方面進行討論,但筆者對這些論點都不敢苟同。學生方面,有意見認為若政府停止資助學校,而辦學團體又缺乏財政能力以私營方式營運學校,學校最終將會停止營運,而現時在該校上學之學生將需要到其他學校繼續學業,改變學習環境,缺乏穩定性,不符合其利益。筆者對此觀點表示疑惑。難道學生完成六年小學生活,要到另一所學校繼續學業,又對其有害嗎?要離開舒適圈,難免使人不悅,但社會就是每分每秒都充滿轉變。應對改變之能力,正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學習的。教職員方面,有意見認為若學校停止營運,不但打擊教職員團隊士氣,還有機會導致超額教師因裁員而失業。事實上,事情並非這麼嚴重。香港中小學教師流失率較疫情前高。本學年,小學教師整體流失率為7.4%,較19/20學年之4.5%高。即時到了每年九月,新學年開始後,不少學校仍出現教師崗位空缺,證明現時教師在香港社會是求過於供,故註冊教師失業問題,不大可能會發生。

 

有人說教育工作者要有同理心,不能從功利角度看問題,但施政就是要平衡利弊後作出最有益於社會之決定。即使是教育政策,也不應只放眼於教育界持分者之看法,反而應該宏觀看政策對於整個社會之利弊。 筆者認為收生不足之學校與其他學校合併或停止營運之最大好處是為社會釋放用以發展之土地。香港地少人多,長期缺乏發展用地,而社會也為了填海、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開發土地方式爭論不休。 若一些收生不足之學校結束營運,其空置校舍或校舍用地可立刻用作其他發展用途,例如為市民提供房屋、為藝術團體提供表演場地、為體育團體提供訓練用地等。 若全校只有一百名學生與全校共有九百名學生之小學,獲分配同一面積校舍,並非善用土地資源之舉,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與小一適齡人口下降相關之另一項政策為小班教學。 數個月前,筆者曾建議以此政策解決學校收生不足問題,但隨者政府於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表示香港正面臨嚴重的結構性財赤,需要更加審慎理財,嚴格控制開支,小班教學似乎並非現時解決適齡人口下降之有效方法。 若無財赤考慮,小班教學一方面可通過減少每間學校之收生人數而盡最大努力增加弱勢學校之收生,另一方面可讓老師投放更多時間於每一位學生,並促進課堂上之師生互動,提升教學質素,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小班教學之財政支出實在過於龐大,並不切合現今香港社會之現實情況。 政府投放於教育之其中一項主要開支為資助學校之教職員薪金,故每所學校之教職員人數會直接影響政府之開支,而每所學校之教職員編制是與其班級數量掛勾、按照教師與班級比例 (班師比) 計算。 因此,減少每班學生人數、增加班級數目,只會增加政府教育開支,使香港財政情況惡化,不應在此階段考慮。

 

歸根究柢,小一適齡人口下降是香港社會面對之結構性而非過渡性問題。要解決供求不均之方法,只有減少供應和增加需求。政府推出「 小學規劃未來路向優化方案」,讓收生不足之學校自然流失,能更有效善用政府財政儲備、整合教育資源,確保香港教育體系得以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而學校積極開拓境外生源,包括招收大灣區學生,尤其居於深圳之港人子弟,也是解決收生不足之有效方法。